近日,“绿领”人才成新宠,“双碳”领域人才需求近百万人引发关注。伴随产业绿色转型加速,绿色低碳领域人才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,百万级缺口蕴藏巨大机遇。年轻一代以“生态情怀+职业理性”的双重考量拥抱绿领职业,教育体系积极转型,政策技术教育合力赋能,共同为江苏乃至全国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绿色动能。
从“小众派”到“香饽饽”
在江苏多个产业园区,带有鲜明“绿色低碳”标签的岗位正从鲜为人知的“小众派”锐变为市场需求的“香饽饽”。这类职业被公众形象地昵称为“绿领”,成为可供年轻人选择的职业方向。
2022年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》对具有“环保、低碳、循环”特征的职业活动进行了研究分析,将部分社会认知度较高、具有显著绿色特征的职业标示为绿色职业;而在2024年人社部发布的19个新职业中,绿色岗位就占据三席。“绿领”就是专指带有鲜明“绿色”标签的新职业、新工种和新岗位,传统认知里,“绿领”更多被理解为电力、运维类技术岗位,但近期,人民日报强调,绿色职业已经拓展到工程、管理、咨询、金融、合规、科技等多个维度,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力量。在江苏这样的经济大省,随着产业绿色转型加速,绿领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。
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,绿领职业的收入也水涨船高。据多家媒体报道,“绿领”职业的收入因地区、经验和具体行业而异,初级职位年薪在10万至25万元之间,资深职位则更高。在江苏企业聚集区,不少公司为吸引这类人才,纷纷提高薪资待遇并提供更多职业发展机会,一些企业通过提供远程办公、灵活工作时间、股票期权等方式,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。
人才稀缺性使绿领在招聘市场上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,领英发布的《2024全球绿色技能报告》提到,绿色岗位招聘率比普通岗位高54.6%,且供需缺口持续扩大。数据显示,“双碳”领域的人才需求已接近百万,但目前相关从业者仅约十万人,人才缺口巨大。这不仅体现在技术岗位上,也包括管理、咨询等辅助性岗位。
青春与“绿”同行
华东师范大学一项调研显示,76%的环保专业学生将“双碳”领域作为首选就业方向。是什么吸引年轻人拥抱“绿领”职业?
在有关专业人士看来,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“绿领”职业,多出于双重考量:一方面,经过专业学习后,不少人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抱有浓厚兴趣;另一方面,政策红利下职业前景广阔。虽然目前起薪有限,但随着经验积累,职业发展潜力很大,随着年轻一代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关注,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也成为他们选择“绿领”职业的重要驱动力。目前,年轻群体正以“生态情怀+职业理性”的双重考量拥抱绿领职业。
在南京六合农村,南京农业大学硕士毕业的王光便成为一名“绿领”新农人,在田间地头一干就是五年。在王光牵头成立的艾津农技集成研究院,18名硕士研究生组成了“绿领”新农人团队,也把各自科研成果进行集成应用落地。艾津新农人团队以“艾津植保”为品牌,秉持“绿色植保、理性农业”理念,为农民提供稻、麦全程全承包式植保专业化服务,实现农药减量、农民节本增收,减少农业面源污染。他们还整合多项标准,形成521项全新企业标准,打造优质安全系列农产品技术体系,推动优质稻米一二三产业链融合发展。
同时,南京市六合区横梁街道通过创新工作路径、健全服务网络、统筹资源配置、创新服务机制以及打造组织平台等一系列举措,为“绿领”新农人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支持。六合区龙池街道则与南京农业大学、东南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战略合作,自2022年“绿领联盟服务中心”成立以来,截至2025年4月,街道已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400人次以上,实施农业科技指导入户80户以上。
艾津新农人团队。图片来源/艾津稻园
从产业发展来看,江苏目前正在积极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,大力培育光伏、风电、新能源汽车、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,前瞻布局氢能、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。预计到2030年,节能环保产业规模预计达1.2万亿元左右,并打造一批零碳工厂和园区。在能源领域,推动能源供给低碳转型,探索生物燃料掺烧等技术应用,加快海上风电、分布式光伏建设,推进核能供热等。到2030年,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预计达1亿千瓦左右,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25%左右。
研究预测,中国通过主动绿色转型,在2050年将创造3800万个岗位,这些岗位主要来自具有传统经济优势和快速增长的低碳排放行业,数据显示,高校环保专业报考人数三年增长42%,职业培训机构新增绿领课程超200门。今年,“碳中和科学与工程”专业首次被列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,面对巨大人才缺口,江苏教育体系正加快转型,江苏高校也在积极布局相关专业。对江苏而言,绿色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,人才培育没有旁观者只有践行者。当青春梦想与时代同向同行,“绿领”不仅是一种职业选择,更成为一代人的价值追求。
文/袁昕